博議
  □楊朝清
  日代償前,由福州開往重慶北的K1628次列車在往返途中,先後兩次接到懷抱嬰兒旅客和一次帶著4歲孩子旅客的求助:他們的孩子突發高燒。列車長和乘警想要對方下車進行救治,但因春運買票困難,這三對家長堅持留在車上,帶著發高燒的孩子繼續前行。(1月20日《東南快報》)
  在人們的價值排序中,身體健康、生命安全顯然優先於鄉愁親情、團長灘島圓夢想。突發高燒的孩子具有“等不及”、“傷不起”的緊迫感和無助感。然而,在春運“一票難求”的背景下,這三對家長卻選擇了“先回家再治病”,看似本末倒置,背後的無奈和艱辛卻擊中了人們心中的愛與痛,也引發了公眾對列車上基本醫療保障服務的討論和反思。
  孩子突發高燒,家長們肯定是坐立不安、心急如焚。面對列車工作人員提出室內裝潢的建議,這三對家長為何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拒絕?這裡面,固然有金錢的考量,但更為關鍵的是,一旦下車,想再買張火車票可謂“難上加難”;如此高昂的機會成本,顯然是他們不願意承受的。於是,在給孩子貼了退熱貼之後,這些家長在僥幸心理下選擇了“先回家再治病”。
  在經濟學的思維中,人們通常會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理性選擇。對於這三對家長來說,“先回家再治病”看似成本最低、是一種理性選擇,實質上卻隱伏著巨大的安全風險——退熱貼預防癌症食品只能暫時保護大腦,萬一延誤治療時機,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  透過這幾起個案,我們同樣也可以發現鐵路服務上的短板——如果能得到及時、有效的應急治療,一些突發性的疾病可京站美食以將傷害降到最低程度。倘若火車上有一位全科醫生,發燒、感冒等常見疾病可以藥到病除,乘客就避免了下車救治的尷尬與悲情。
  加強醫療保障服務,顯然會增加鐵路公司的運營成本。可是,保障生命安全是社會文明和公共秩序的底線,即使公眾要為此支付成本,也是可以接受的。一方面,鐵路公司可以將基本的公共服務和有償的醫療服務相結合,對於超出範疇的醫療需要,可以向乘客收取一定的費用;另一方面,在火車票定價中,將基本醫療保障服務的成本納入其中,在程序正義的基礎上,小幅度地提高火車票價格。
  這三對錯得讓人痛心的家長,猶如一面鏡子,既反映了部分乘客在風險防範意識上的不足,也折射出鐵路部門基本醫療保障服務的不完善。從這個角度上說,我們不能將“板子”全打在家長身上。
  楊朝清  (原標題:“先回家再治病”價值錯位讓人痛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v88wvtxf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